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改编为7个师,这些部队构成了我党抗战中后期华中抗战的主力。笔者认为新四军一师和三师是其中战斗力最强,培养将领最多的两支部队,今天就简要谈谈新四军第一师。
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第一师成立,师长粟裕、政委刘炎、钟期光担任政治部主任,年底叶飞兼任副师长,成为新四军师级干部,其实这也就是叶飞在1955年授衔比王必成和陶勇高的依据之一。
一师下辖第一、二、三共三个旅,旅长分别是叶飞、王必成和陶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叶王陶”,是粟裕麾下最得力的将领,其余张藩、刘培善、刘先胜、卢胜等旅级干部在授衔时也是中将军衔,这个师培养的中将数量基本等同了八路军成立初期的一个旅,在新四军各师中处于前列。一师的三个旅往前追溯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下辖的三个纵队,当时三个支队司令员也是“叶王陶”三人。
一师一旅是由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改编而成,这支部队最早溯源是红军时期大名鼎鼎的闽东独立师,叶飞是其灵魂人物。抗战初期,这支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1938年年底第六团划归第一支队建制,后与梅光迪、何克希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会合,改称为 “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军”,参加了郭村保卫战、黄桥战役等多次战役,战斗力很强。
抗战后期,该部南渡长江编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叶飞也被任命为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初期返回长江以北。1945年11月,被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叶飞担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委,并准备越过苏北,经山东到达胶东,然后渡海在营口登陆。因时局变化,该部被留在山东被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叶飞仍担任司令员。
这支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直是华野战斗力最强的纵队之一,叶飞也是少有的从红军到解放战争长达十几年带着同一部队的将领。
一师二旅是由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改编而成,如果说叶飞是一旅的灵魂人物,二旅灵魂人物就是王必成中将。这支部队在红军时期是掩护中央红军长征突围的赣南军区和红二十四师部队,被打散后留在南方打游击。抗战初期,被编为第一支队二团,张正坤担任首任团长,1938年年底王必成接任团长。
抗战前期在苏南等地抗战,参与了东湾战斗、上下会等战斗,1940年该部参与了创建苏北根据地,被编为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王必成担任纵队司令员,刘培善任政委,下辖3个团,参加了黄桥战役,1940年底苏北二纵与八路军第五纵队会师,打通了新四军与八路军部队的联系。
皖南事变之后,苏北指挥部二纵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王必成担任旅长,刘培善担任政委。1942年底,王必成率领二旅渡江与六师十六旅合并为新十六旅,王必成继续担任旅长,此时王必成继续率部在苏南抗战,作为孤悬敌后的一支部队,十六旅发展、扩大了苏南根据地,挽回了之前六师在苏南作战不利的局面。
1945年初,苏浙军区成立,十六旅改编为军区第一纵队,王必成担任司令员。解放战争中该部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六师(师长谭震林、副师长王必成),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王必成继续担任司令员,一直到解放前改编为三野二十四军,王必成担任师长。王必成作为新四军一员悍将,将一个团发展成为一个主力军,成就很大。
一师三旅是由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改编而成,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红军时期,这支部队有红十军团和闽西游击队的血脉,资格很老。抗战初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该部主要是二支队第四团,团长卢胜。1940年,第四团与挺进纵队一部合编为新四军苏皖支队,陶勇继续担任司令员。7月该部扩编为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员还是陶勇,下辖三个团,10月三纵参加了黄桥战役。
皖南事变后,该部队改编为一师三旅,陶勇担任旅长,继续在苏中作战,1944年底该部南渡长江参与组建了苏浙军区,被编为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后被编入华中野战军,最后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该部一直跟随粟裕征战,成为华野绝对主力。
新四军第一师作为粟裕直接指挥的部队,构成了华野的主力框架,而且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几次实现跨江作战,既能孤悬敌后创建根据地,也能在正面与敌军展开歼灭战。而且下辖三个旅都成为华野的主力纵队,麾下“叶王陶”三人也长期指挥同一部队长达十余年,这在我军历史中也极其少见。一支新四军的师扩编为解放军的四个主力军(包含华野十一纵),这在我军所有的部队中是独一无二的的。
专业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