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一句话,“欲速则不达”。
它出自《论语》。
说的是,做事不要总想着快点成功,也不要贪图眼前的小利。
因为一味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更是会毁掉大事。
这话说的是真理。
图片
可我们这一生,总有那么些时候,急着赶路,急着求成。
到头来,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一无所获。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忘了,这世上真正的智慧,不是快,而是“慢”。
不是急,而是“从容”。
正如《大学》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心里能“定”下来,才能真正地看清、看透。
就像《菜根谭》里说的:“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风过竹林,竹子不会刻意挽留,自然不会留下声音。
心绪宁定,我们才能看清事情的本质。
这,才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
图片
不急躁,祸患离这世上,很多祸患,都源于一个“急”字。
急着下结论,急着做选择,急着去评判。
一急,就容易出错。
一急,就容易留下祸根。
古人讲,“事缓则圆”。
“缓”不是懒惰,更不是拖延。
它是一种智慧。
是一种“慎始敬终”的远见。
唐代狄仁杰,就是一位深谙此道的智者。
他办案,从不急于求成。
哪怕案情再复杂,他也会耐心收集证据,反复求证。
他相信,真相需要时间来沉淀。
所以,他一生平反无数冤案,为百姓洗清了不白之冤。
他的“缓”,救了无数人性命。
这份沉稳,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图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卓越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以贯之的追求。”
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靠一时的冲动或速度,而是靠持续的努力和审慎的节奏。
这世上,很多事情都像中医看病。
“慢病缓治”,才能找到病根,彻底根除。
给心留点余地,给事情留点时间。
不急,是对自己的保护。
不焦虑,福气至这世上,有比山贼更难打败的“贼”。
那就是我们内心的“焦虑”。
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焦虑就像一个内耗的黑洞,会不断地吸走我们的精气神。
让我们心神不宁,判断失误。
心一乱,福气自然就散了。
图片
《金刚经》里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心不被任何事物束缚,才能自由自在。
心安,神就聚了。
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里写道:“心灵的宁静源于接纳当下。”
他没有被时代的喧嚣裹挟,而是将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
王阳明当年在龙场,环境艰苦,条件恶劣。
他没有焦虑,没有抱怨。
而是安下心来,静心修学。
最终,他大彻大悟,成就了“心学”一派。
他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何等的从容与自在。
再看苏东坡。
他一生被贬,四处漂泊。
但他没有被焦虑击倒。
反而写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在黄州吟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份豁达,让他走出了困境,也成就了伟大的文学家。
人生,很多时候,福气都是熬出来的。
熬过那份焦虑,熬过那份不安。
正如禅语所言:“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专注当下,心安神聚。
福气,也就自然而然地来了。
图片
从容缓,万事圆“从容”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它是一种节奏,一种掌控全局的能力。
老子说:“静为躁君,重为轻根”。
以静制动,以重御轻。
从容的人,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节奏。
他们不急于求成,反而能成大事。
曾国藩打太平天国,用的就是“尚拙尚缓”的策略。
他提出“结硬寨,打呆仗”。
不求一时的胜利,只求步步为营,扎实前进。
最后,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平定了太平天国。
这看似很慢的打法,其实是最大的智慧。
他从不争一时的得失,而是看清全局的大势。
日本的德川家康,更是把“耐心”发挥到了极致。
有人问他,如果杜鹃不啼,该怎么办?
图片
织田信长会说:“杀掉它!”
丰臣秀吉会说:“想办法让它啼!”
而德川家康则说:“等待它啼。”
这三个人的不同选择,也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织川和丰臣虽然一时强大,但最终都未能成就大业。
只有德川家康,以耐心和从容,最终统一了日本。
人生如弈棋。
高手谋的是“势”,而不是一子一地的得失。
人生也如农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万物生长都有自己的规律,急不得。
“从容”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像江河奔流。
它绕过障碍,它汇聚支流,它曲折蜿蜒。
最终,它才能汇聚成海,成就宏大的事业。
图片
结语《小窗幽记》有言:“守恬淡以养道,处卑下以养德。”
“事缓则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修心养道的方法。
它教会我们,在这浮躁的时代里,如何修一颗“缓心”。
心缓下来,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看清别人。
才能不被外界的嘈杂所影响。
才能像静水深流一样,表面平静,内心强大。
最终,活出自在,活出圆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