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里全是银发族,等了四十分钟才明白为啥要让他们优先
这年头去趟银行,跟赶大集似的。今儿一推门进去,好家伙,满屋子白头发、灰头发的老哥老姐,差点以为走错片场了,是来参加老年大学联谊会?我瞅了一圈,椅子上坐得满满当当,可没几个是取了钱走人的。大伙儿都安静地坐着,像在等什么大事开场。
我寻思着,莫不是今天开工资?可观察半天,也没见谁揣着存折乐呵呵地往外走。后来才明白,人家不是来取钱的,是来续定期的。银行大堂的工作人员挨个问,一问一个准——“到期了,接着存”。这帮老前辈,钱不拿出来,反倒往里一存又是三年五年。你说这叫啥?叫稳!这年头年轻人还在纠结基金跌了几个点,人家大爷大妈早就把钱锁进定期里,风雨不动安如山。
轮到我前面那位大哥,足足排了四十分钟。眼瞅着后进门的老人被叫号先办了,我心里直嘀咕:这不按顺序来啊?找工作人员一问,人家笑呵呵地说:“那位八十多岁了,咱们这儿试点,八十岁以上优先。”我一听,瞅了眼那位老人,精神头挺好,走路带风,真看不出有八十?工作人员摆摆手:“刷身份证自动识别,系统直接跳号,咱们也做不了主。”
这话一出,我反倒不急了。你说这服务,细不细致?人家不靠你猜,也不靠你喊,身份证一刷,年龄自动弹出来,系统直接安排绿色通道。这哪是办业务,这是给老年人撑腰啊。想想也是,八十多岁的人,站一会儿腰酸,等久了头晕,人家能出门一趟就不容易。银行这波操作,看着是打乱了顺序,其实是把人情味儿摆到了第一位。
你别看这事儿小,可背后透着劲儿。现在老龄化越来越明显,社区、医院、办事大厅,哪哪儿都能见到老年人。可真正为他们考虑的细节,其实不多。有的地方嘴上喊着“尊老”,结果连个歇脚的椅子都不给配齐。而这家银行倒好,不搞虚的,直接上系统支持,把优先权落到实处。这不叫形式主义,这叫真关怀。
更让我感慨的是,这些老人其实根本不需要“被照顾”的姿态。他们清楚自己的事,知道存多少钱、存多久,办起业务来思路清晰得很。你要是小瞧他们,觉得“老了就不行了”,那才叫大错特错。他们只是需要一点时间,一点便利,一点被尊重的感觉。银行这点小调整,恰恰给了他们这份体面。
等了四十分钟,值吗?说实话,一开始觉得有点憋屈。可坐那儿看着一个个老人办完业务,慢悠悠地收好单据,笑着跟工作人员道谢,我心里那点烦躁早就散了。这哪是耽误时间,这是在看一种温度在流动。社会跑得再快,也不能把老人甩在后面。有人愿意为他们按下“快进键”,我觉得这节奏,刚刚好。
有时候,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里。不是看你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能不能安安心心地办完一笔存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银行保险报
专业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