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五维模型辩证分析宋徽宗的功与过
政治维度
功:推动文化艺术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尝试政治改革,展现政治智慧。宋徽宗虽在政治治理上存在诸多不足,但在推动文化艺术繁荣方面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他对文化艺术有着极高的热情和独特的见解,在位期间大力扶持文化艺术事业。
设立画院是其重要举措之一。北宋的翰林图画院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鼎盛,有着严格的管理和选拔制度。通过考试选拔画家,题目富有创意和文学性,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等,激发了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院为画家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和良好的创作环境,宋徽宗还亲自指导画院学生的学习,传授绘画经验和审美观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绘画人才,像王希孟、张择端等,他们的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北宋时期高超的绘画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向周边国家展示了北宋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就,提升了国家的国际文化形象。
展开剩余91%宋徽宗重视文化典籍的编纂。他组织编撰了《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等重要典籍。《宣和画谱》收录了魏晋以来至北宋末年的众多画家及其作品,按照画科分类详细介绍,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宣和书谱》则记载了上古至北宋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典籍的编纂体现了宋徽宗对文化艺术的系统整理和传承意识,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强了国家的文化凝聚力。
在政治改革方面,宋徽宗也有过尝试,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智慧。北宋中期以来,政治上存在着官制冗杂、效率低下等问题。宋徽宗时期推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措施,裁撤了一些冗余的机构和官员,精简了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例如,对地方官员的职权进行了重新划分和限制,增设中央机构加强对全国政务的统筹管理,还推行考课法,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根据政绩进行升降赏罚,激励官员积极工作。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政治体制,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过:政治决策失误,导致朝政腐败;过度依赖权臣,削弱中央集权。宋徽宗在政治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的政治决策失误频发,成为朝政腐败的重要诱因。在用人方面,他偏听偏信,不能明辨忠奸。蔡京等奸臣为了谋取私利,迎合宋徽宗的喜好,提出一系列看似美好但实则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宋徽宗轻信蔡京等人的谗言,对他们委以重任,使得这些奸臣得以在朝廷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把持朝政。
蔡京等人推行“绍述”新政,表面上是为了继承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实际上却是借机敛财,盘剥百姓。他们随意更改税收政策,增加百姓负担,导致民怨沸腾。同时,在官职任免上,蔡京等人卖官鬻爵,使得官场腐败不堪,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而那些阿谀奉承、贪污腐败之徒却占据高位,严重破坏了朝廷的政治生态。
宋徽宗过度依赖权臣,削弱了中央集权。他将许多重要事务都交给蔡京等权臣处理,自己则沉迷于文化艺术和享乐之中,对朝政大事缺乏有效的掌控。蔡京等权臣在掌握大权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皇室的利益。例如,在处理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上,蔡京等人主张对外妥协,以换取暂时的和平,从而谋取更多的私利。这种做法使得北宋在对外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边疆地区不断受到侵扰,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而且,权臣们的专权也导致了朝廷内部的矛盾激化。不同派系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使得朝廷内部纷争不断,无法形成统一的决策和有效的治理,进一步削弱了北宋的中央集权和国家实力。
经济维度
功:实施经济政策,促进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宋徽宗时期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农业方面,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兴修水利工程。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许多灌溉渠道、水闸、堤坝等水利设施,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例如,在黄河流域,对黄河堤坝进行加固和修缮,减少了黄河水患的发生,保护了沿岸地区的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江南地区,修建了许多圩田和水利灌溉系统,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使得更多的农田得到有效灌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保障了民众的粮食供应,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手工业方面,宋徽宗时期的手工业门类繁多,技术精湛。政府对手工业进行了一定的管理和扶持,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例如,瓷器制造业在北宋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宋徽宗时期的官窑瓷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官窑严格把控生产质量和工艺流程,培养了一批技艺高超的瓷器制作工匠,推动了瓷器制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同时,民间手工业也十分发达,纺织、冶铁、造船等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
宋徽宗积极推动商业贸易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商业的繁荣。他统一了货币的铸造和发行,虽然货币改革存在一些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货币流通秩序,为商业交易提供了便利。同时,政府放宽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鼓励商人进行贸易往来。在城市中,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商业街和集市,如东京的相国寺集市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和货物。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扩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此外,北宋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与辽、西夏、金等政权以及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通过榷场等贸易场所,出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进口马匹、香料等物资,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过:货币改革失败,引发通货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加剧社会矛盾。宋徽宗时期的货币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并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宋徽宗下令进行货币改革,发行“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等新钱币。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政治腐败,官吏在货币铸造和发行过程中大肆贪污腐败。他们为了谋取私利,在钱币铸造时掺杂杂质,降低钱币质量,导致新钱币的实际价值远低于其面值。
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量铸造和发行新钱币,使得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急剧增加。而商品的生产和供应却无法跟上货币增长的速度,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百姓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底层民众,他们的收入有限,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生活陷入困境。通货膨胀还破坏了市场的经济秩序,影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许多商人因为货币贬值而遭受损失,商业活动受到抑制。
土地兼并问题是宋徽宗时期经济领域的一个严重弊端,加剧了社会矛盾。北宋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本来就比较严重,而宋徽宗时期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权臣和贵族们凭借自己的权势和财富,大量兼并土地。蔡京等奸臣为了谋取私利,与地方豪强勾结,通过各种手段强占百姓的土地。他们利用法律漏洞和官府的腐败,低价收购或强行夺取农民的土地,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土地兼并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富者拥有大量土地,生活奢侈豪华;而贫者则无立锥之地,生活困苦不堪。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地主租种土地,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剥削。这种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为农民起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例如,方腊起义就是在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困苦的情况下爆发的,起义军提出了“诛朱勔”等口号,反映了百姓对土地兼并和官府腐败的强烈不满。
文化维度
功: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书画艺术达到新高度;设立教育机构,培养文化人才。宋徽宗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推动者,他在书画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推动了书画艺术达到新的高度。在绘画方面,他不仅自己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擅长花鸟画,其作品笔下的花鸟栩栩如生,形态逼真,色彩艳丽,而且对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理论见解。他强调绘画的意境和神韵,注重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与感悟,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北宋绘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如院体画等。院体画注重写实,技法精湛,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宋徽宗还鼓励画家进行创新和探索,推动了绘画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花鸟、山水、人物等题材外,还出现了一些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问题的作品。
在书法方面,宋徽宗创造了“瘦金体”,这种书法字体笔画瘦劲挺拔,结构疏朗俊逸,独具特色,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瘦金体”不仅体现了宋徽宗高超的书法技艺,也反映了他的个性和审美追求。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书法爱好者都以临摹和学习“瘦金体”为荣。
为了培养文化人才,宋徽宗设立了多种教育机构。除了前面提到的画院外,他还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扩大了太学的招生规模,提高了教育质量。推行了三舍法,将太学分为上、中、下三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升降级和选拔任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还设立了医学、算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这些教育机构的设立,为不同领域的人才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过:文化政策过于保守,限制思想自由;对新兴文化现象缺乏包容与引导。宋徽宗的文化政策存在保守的一面,限制了思想自由。北宋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各种学术流派和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交流。然而,宋徽宗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传统文化的权威,对一些新兴的思想和学说进行了打压。
他尊崇儒家思想,将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强调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其他非儒家的思想和学说持排斥态度。例如,对佛教和道教中的一些与儒家思想相悖的观点进行限制和批判,抑制了佛教和道教文化的自由发展。同时,对于一些具有创新思想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也进行打压和迫害,限制了他们的言论和思想表达,使得思想文化领域缺乏活力和创新。
宋徽宗对新兴文化现象缺乏包容与引导。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文化现象,如市民文化的兴起。市民文化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为特点,包括话本、杂剧、诸宫调等艺术形式,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然而,宋徽宗等统治者对这些新兴文化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引导,认为它们是低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对其进行了限制和打压。
对话本、杂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表演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管理,禁止一些具有批判现实意义的作品的传播。这种做法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使得新兴文化现象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壮大,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创新。同时,也使得统治者与市民阶层之间产生了文化隔阂,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军事维度
功:军事改革的尝试与失败。宋徽宗时期在军事上虽多败绩,但也进行了一些军事改革的尝试。北宋长期面临辽、西夏等政权的威胁,军事压力较大。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宋徽宗时期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改革。
在军队编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整合和优化。试图改变北宋军队存在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加强军队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作战能力。例如,对一些部队进行了重新编组,设立了新的军事指挥机构,提高了军队的管理效率。
注重军事装备的更新和改进。加大了对兵器制造的投入,鼓励工匠研发新的武器装备。在弓弩、火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高了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此外,还加强了对军事人才的培养,设立了武学等军事教育机构,培养专业的军事人才,提高军队的军事素质。
这些军事改革最终未能取得成功。改革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宋徽宗在军事改革上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坚定的决心,改革措施往往是零散的、临时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军事改革体系。而且,在改革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容易半途而废,无法将改革措施深入推进下去。
政治腐败对军事改革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蔡京等奸臣为了谋取私利,在军事改革中弄虚作假,贪污军费。他们虚报军事开支,将大量的军费中饱私囊,导致军队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军事装备无法及时更新和维护,士兵的待遇也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改革的成效。
过:军事决策失误,导致边疆危机;轻视军事建设,军队战斗力下降。宋徽宗在军事决策上犯下了严重错误,导致边疆危机不断。在与辽、金等政权的交往中,他缺乏正确的战略判断和决策能力。例如,在面对金国的崛起时,宋徽宗没有认识到金国的威胁,反而与金国签订了“海上之盟”,联合金国攻打辽国。他以为通过与金国的合作可以收回被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增强北宋的国防安全。
这一决策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在攻打辽国的过程中,北宋军队暴露出了战斗力低下的问题,无法独立攻克辽国的重要城市。而金国在消灭辽国后,看到了北宋的虚弱,转而将矛头指向北宋。北宋在与金国的战争中节节败退,边疆地区不断沦陷,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宋徽宗轻视军事建设,也是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他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艺术和享乐上,对军事事务关注较少。在军事投入方面,相对不足,导致军队的装备更新缓慢,训练水平低下。北宋军队长期存在着冗兵问题,军队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许多士兵缺乏严格的训练,战斗技能和意志品质较差。
军队的指挥系统存在混乱。将领之间存在着矛盾和争斗,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在战争中,往往出现各自为政、互不配合的情况,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例如,在靖康之变中,北宋军队在面对金国的进攻时,由于指挥混乱、战斗力低下,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最终导致东京沦陷,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
社会维度
功:关注民生,实施一些惠民政策;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如设立养老院、孤儿院等)。宋徽宗在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实施了一些惠民政策。在农业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农田水利建设外,还采取了一些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例如,在遇到自然灾害时,政府会发放赈灾物资,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帮助农民度过难关。同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对新开垦的荒地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方面,宋徽宗时期也有一定的举措。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政府加强了对城市的管理和建设。修建了一些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交通。同时,还注重城市的环境卫生,设立了专门的清洁机构,定期清理城市的垃圾和污水,改善了城市的卫生状况。
宋徽宗还推动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设立了养老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这些福利机构为孤寡老人和孤儿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照顾,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养老院为年迈无依的老人提供了住所、饮食和医疗等服务,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孤儿院则收养了失去父母的孤儿,为他们提供教育和培养,帮助他们成长成才。这些社会福利机构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过:社会治理不善,导致民变四起;对自然灾害应对不力,加剧民生困苦。宋徽宗时期的社会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民变四起。由于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等原因,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权臣和贵族们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奋起反抗,各地纷纷爆发了农民起义。
除了前面提到的方腊起义外,还有宋江起义等。这些农民起义虽然规模大小不一,但都反映了百姓对官府腐败和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农民起义的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给北宋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宋徽宗对自然灾害应对不力,进一步加剧了民生困苦。北宋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水灾、旱灾、蝗灾等。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政府虽然会采取一些赈灾措施,但由于政治腐败和官僚体系效率低下,赈灾物资往往无法及时、足额地发放到受灾百姓手中。
一些官员在赈灾过程中贪污腐败,中饱私囊,将赈灾物资据为己有,使得受灾百姓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同时,政府在灾后重建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措施和资金支持,导致受灾地区长期无法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百姓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打击后,又得不到政府的有效救助,生活陷入绝境,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北宋政权的灭亡。
通过五维模型对宋徽宗的功与过进行辩证分析,可以看到他在文化艺术和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功绩,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失误和问题。他的治国理念和实践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深刻的教训,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本书寻求出版合作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发布于:辽宁省专业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